编码器决策之道:微小成本,生产效益大考验!
在生产设备中,编码器的成本相对微不足道,但不同类型的编码器选择却直接关系到设备性能和生产效益。本文将深入探讨编码器对生产效益的影响,并解析不同类型编码器的优劣之处。
一、增量 vs. 绝对编码器
增量型编码器通过发送累加的脉冲来进行编码,断电后无法记忆位置。这导致设备每次开机都需要进行编码器回原点的初始化操作,耗时数分钟。对于产能为1000元/分钟的设备,每年的初始化操作成本可高达10万元。
相比之下,绝对型编码器内部电路可以直接获得位置,不依赖外部电源。虽然断电后无法将编码反馈给设备系统,但在有限行程范围内的往复运动位置测量中更为合适。
二、是否需要电池
绝对型编码器通常不依赖外部电源,但某些情况下需要电池来记录编码。电池更换的频次不高,但每次更换都会影响设备生产。假设每年更换一次电池,每次更换需要15分钟,产生的操作成本可达1.5万元。
一些不需要电池的正余弦编码器,如EnDat/Hiperface Steggman,解决了电池寿命问题,但相应的成本也相对较高。
三、小部件的巨大影响
尽管编码器的成本相对较低,但其在设备初始化、电池更换等方面的操作成本累积起来却不容忽视。对于追求高效生产的企业而言,选择合适的编码器类型至关重要。
结语
微不足道的小部件,如编码器,对于生产效益有着巨大的影响。在选择编码器时,除了关注成本外,更需考虑其类型对设备性能和操作成本的综合影响。在日常生产中,这样的小部件不计其数,对于提高整体生产效益,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精细管理。